宁波空管站管制运行部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
首先,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
其实,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40%以上,发达国家中的福利国家更高达50%左右。其中,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在选择年份时,主要依据与中国可比的统计口径(SNA Series100和SNA Series200),并选择了各国最近年度的数据。为了保持数据可比,我们采用了2004年经济普查之后调整过的GDP资料,列出了1993-2007年依据地区收入法计算的国民经济三大部门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二是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既表现共性,也突出差异。具体地,从劳动者报酬比重看,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均在40%或以下,发达国家除澳大利亚接近50%外,其余国家均在50%以上,最高的美国为56.92%,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居于较高之位,为50.58%,明显高于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二)资金流量表的分析结果从国内的时间序列统计结果看,1992-2006年间,企业部门、政府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和再次分配收入都呈现增长的趋势,而居民部门则出现下降趋势。
首先,从政府部门角度看,GDP收入法核算以省级增加值数据为基础,数据统计过程中没有包含部分非税收入,导致低估政府部门的收入,而资金流量表的相关数据直接来源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包含了非税收入,更符合实际情况,数值也更大一些。需要注意的是,该时间序列存在一个统计方面的不可比因素,即统计口径在2004年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前者是资本密集型的,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规律产生内在的作用。
除上述主要方面的问题外,还有农民土地等没有资产收益,以及粮食等农业产品价格不顺等,也是造成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这里需要对中国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1983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2∶1,2009年拉大为3.33∶1,幅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后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或者劳动密集程度较高。
四、小企业相对越少,收入分配差距会越大产业结构分为产业比例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前者主要是指行业和地区分布,如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等等,后者主要是指产业的集中度,还有特大、大、中、小和微型等企业规模结构。而第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从15%左右,最终上升到80%左右。
因为在企业规模结构中,小型和微型企业数量一般要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5%,当一个国家每一千人拥有的企业数量越多,说明创业活跃,企业很多,劳动力需求较大,小型和微型企业投资者多, 中小老板多,失业率低,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转变发展的要 素利用模式,平衡资本与劳动要素的利用结构,实际上是改善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收入初次分配的一个关键。产业中的劳动力对应的是产业所创造的增 加值,从初次分配来看,各产业劳动力在本产业中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分配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其在收入分配的经济学含义上就是,大量在第一产业中窝积的劳动力,本来应该被转移到服务业中 ,一部分第二产业中应当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没有被转移到服务业中,使这部分劳动力发生闲置,没有充分创造财富,也不能对应地分配财富。
一、要素利用结构与收入分配差距创造财富的要素有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矿产等资源要素,就初次分配和价值形成看,创造新增财富的同时,也就是分配新增财富的过程。在这样一种趋势下,如果不能及时扩大服务业领域的生产和就业,劳动力将会更加过剩,失业率会更加上升,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收入分配将会更加恶化,收入分配差距会进一步拉大。一是农村资产不能带来收益。技术发明者和管理者,拥有知识、专利和管理才能。
从世界各国的一般规律来看,人均GDP在3500美元这个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在60%左右,就业比例在65%左右。在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最高 达到35%左右,再下降到15%左右。
这主要不是因劳动者与资方的工资博弈机制失衡,如资方力量太强克扣工资导致的,而是在大的发展模式上 ,要素利用结构失衡导致的。三、第三产业比例越低,劳动者分配越少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上,第一产业的比例将持续下降,将从原有的80%到90%,下降到5%以下。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及21世纪初的几年中,劳务经济,即出外务工的农民将在城市中所得的收入带回农村,使农村的收入有所增加。如果将中国的个体户5个折合成一个,加上注册登记的法人企业,最 乐观估计,中国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量水平在12个左右。从创业和小企业数量的国内外比较看,中国大学生毕业三年内创业的比率,到现在还不到2%。创造出来的财富,主要是采油设备、港口和运油管线及其轮船,财富的 初次分配获得者主要是油田、港口、管线和轮船的投资者和拥有者,在石油资源密集主导发展的行业,需要的劳动力也很少。在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方面,前者资本分配的比例较大,后者劳动分配的比例较大。再比如,西亚海湾许多是产油国家,是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模式,油气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很少,要素主要是资本与石油矿藏。
但是,随着转移农民工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他们观念和生活方 式的改变,随着城市生活费用的提高,与之前许多年出来务工的60年代和70年代农民工不同的是,80后、90后和未来的21世纪后农民工,他们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再带回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二是宏观调控的稳定物价,结果是扭曲的工农产品(000061)价格体系,相对低的农业产品价格向城市居民转移了一部分利益。
这就为我们在考虑收入分配格局时,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是追求资本和资源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追求资本、资源、劳动等要素平衡的模式,还是追求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一个 定理是,一个国家过度追求资本和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劳动力不能被充分利用,在财富的创造中,资本和资源占主导地位,而劳动力大量地被闲置并过剩,在分配格局上,必定是资本和资源所有 者分配过多,而劳动者分配过少,形成资本资源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一 个国家,产业组织中的企业规模结构,以及每千人口拥有企业的数量,与这个国家的资本与劳动、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结构密切相关。
第二产业增加值先是上升,后是稳定在30%到40%左右,再开始下降,最后 下降到20%左右。而中国200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400美元左右,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只有42.6%,就业比例只有34.1%,分别与均值的偏差在20个和30个百分点。
这样,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其发展的要素利用方面,也即依靠什么样的要素组合创造财富方面,模式不同,初次分配的格局也就不同。举一个特殊的例子,水电厂创造的财 富是电力,而一个水电厂用的劳动力极少,发电和送电主要是由大坝、水轮发电机组、输电线路、泄洪渠等资本的具体形式完成,在电力生产新增值的分配比率中,大部分为投资者分得,而劳动者分 得的比例很小。从小的方面着手,如提高工资、财政转移支付、分配体制改革等等办法,虽然能改善一些局部情况,但是解决不了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问题。到目前为止,在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方面,极少有人从一个国家创造财富和发展模式的要素利用结构方面来思考。
而发达国家这一水平为每千人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在20个到30个左右。而从就业结构看,在第一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将从80%以上,最终下降到5%以下。
而改革开放30年以来, 宏观调控上,一直将稳定物价作为重要的目标,但是,稳定物价的重要办法就是稳定粮价,控制粮价的上涨。结果,宏观上导致了资本所有者与劳动所有者之间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普通劳动者,拥有劳动力。这样,非农业产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速度较快,而农业产品的价格相对较慢 ,于是,农村和农业的一部分收益被城市的低物价所分配。
需要看到的是,随着工资和社保等成本的提高,第二产业资本有机构成比例提高是一个趋势,即工业总体上会通过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用资本替代劳动力,用越来越少的劳动力推动越来越多的资 本。二、城市化速度越慢,城乡收入差距会越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在持续拉大。矿山所有者拥有未被开发 的矿产。因此,创业不足,小型和微型企业数量少,是形成中国收入分配差距 较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从统计来看,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82年的33.4%下降到了2009年的10.6%,而农村人口的比例,从78.87%下降为46.59%,特别是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只从68 .1%下降到38.1%(2)各个产业要素利用程度不同,宏观上,大部分生产由资本密集型的工业提供,而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例过低时,整个国家财富创造向工业和资本倾斜,在GDP的 资本与劳动分配比例中,资本分得的就多,劳动分得的就少。
二是宏观调控的稳定物价,结果是扭曲的工农产品(000061)价格体系,相对低的农业产品价格向城市居民转移了一部分利益。四、小企业相对越少,收入分配差距会越大产业结构分为产业比例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前者主要是指行业和地区分布,如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等等,后者主要是指产业的集中度,还有特大、大、中、小和微型等企业规模结构。
毫无疑问,一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它的发展之初,是需要资本的推动,然而,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劳动力转移频繁和就业压力较大的国家,在长时 间中,着重用资本和资源密集推动经济发展,而劳动力实际的失业率较高,由于劳动力过剩,工资又过低,结果必然是资本和资源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技术发明者和管理者,拥有知识、专利和管理才能。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